注意!窃听窃照黑产猖獗间谍商品花样繁多,需要警惕销售漏洞可能触犯多重法律!
充电器、插头、插座、水杯……日常生活中不起眼的日常物品,可能就是搭载了窃听偷拍摄像头定位功能的“间谍”设备。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市面上出现了不少经过改造的“间谍”充电宝,只要将通信SIM卡改造后内置,充电宝就可以将身体变成“窃听器”“定位器”,随时随地实现远程监听和精准定位
《法治日报》记者调查发现,这种严重侵犯个人隐私、涉嫌违法的商品不限于充电电池。 网店表示,可以改造定制各种物品,生活中常见的蓝牙音箱、插头、钱包、打火机等可以改造成窃听器、定位器,消费者为相关电商平台
多位办案民警和相关专家表示,这类商品呈现专业化、隐蔽性等特点,给处罚带来了一定困难。 在加大窃听偷拍黑灰生产全链条打击力度的同时,市场监管部门、电商平台等相关主体也建议加强监管,净化市场,保护公民合法权益。
窃听照片显示黑产横行
间谍商品的种类很多
“你想知道是谁说了你的坏话吗? 女生说话、员工说话、各种偷听,本产品通透性高,玻璃、金属、门窗、墙壁能轻易穿透,能放大声音听到……让设备紧贴墙面,打开设备,知道旁边发生了什么! 对话很清楚! “触屏店”这个小程序中,有一家网店打着“夫妇健康食品”的旗号销售窃听神器“隔墙有耳”。
该店将该商品归类于“偷拍视频”一栏,原装外挂售价380元,有耳机和录音输出孔,被称为“500米内随便听”。
当记者提问“墙有耳”时,顾客不断推荐店内其他产品,声称“墙有耳”,只能听到声音。 此外,还有可以窃取视频和位置的其他设备,如视频环、摄像头杯、改装手机、远程视频蓝牙扬声器、远程视频包等。
客户表示,装修也是店内的重要生意,只要体积不太小就可以装修。 把挂钩、插座等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小东西改造成窃听窃听录像装置是最方便的。 因为“不引人注目”。
像这样暗中销售窃听偷拍跟踪器的网店不在少数。 调查显示,部分网购平台搜索“监听”“远程录音”“定位准确”“摄像头”等关键词,也会大量搜索到车载GPS、远程录音笔、车载追踪器等相关商品,名称为“卡车”
在某GPS定位器商品的详细页面上,介绍商品功能的视频中,出现了“小剧场”——。 为了知道丈夫的日程,妻子把手掌大小的一半定位器轻轻地塞进了丈夫车座位的缝隙里。 视频的配文是“定位黑科技,他每天到哪里都知道”。 在对该商品的评价中,很多买家分享了自己“跟踪窃听”的经验。有网友说:“平时他总是出去,说公司忙了好几天,看看他去哪儿了。 他说:“我能清楚地看到他的位置,花了好几天也没找到。” 这个商品的问答; A画面上,消费人提出了很多“能拦截吗”“能隐藏吗”“能抓住米奇吗”等问题。
一些人通过社交平台提供窃听设备和车辆窃听服务。 在一个社交平台上,记者宣布需要“车辆定位”,不久就有很多用户私聊到可以提供相关服务。 其中一位名叫“鹿邑”的网友直接提出买家提供车牌和车位,他们可以直接去现场安装,旅费、设备费、人工费等共计1200元左右。
有必要警惕销售漏洞
可能触犯多项法律
据专家介绍,目前类似GPS定位器的产品还未列入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录,可以正常在线销售,还可以购买远程录音设备。 但是,满是图案的窃听照片等“间谍”商品使很多人成为了受害者。
在某共享社交平台上,以“被窃听”“被偷拍”等为关键词搜索,发现很多网友分享了这一经验。 有网友称,自己无意中与前男友查看好友聊天记录,发现前男友在她的车里放了定位窃听装置。 当她询问前男友时,对方表示这是因为自己“很关心”她,当时两人是男女朋友关系,前男友并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有越轨之处。
北京高界鹏凯律师事务所律师张仲凯告诉记者,我国刑法明确规定了非法生产、销售、窃听、偷拍专用间谍器材罪。 “两高”对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释,将个人信息范围单独或结合其他信息,扩大到能够识别特定自然人身份、反映特定自然人活动情况的各类信息。
“在这一理念下,住所、下落的轨迹也包含在刑法的保护范围内,而且可以确定市民个人住所、下落轨迹的窃听、偷拍、追踪等商品的违法性得到了确认。 因此,法律禁止将日常生活用品改装成定位窃听装置的商品。 ”张仲凯说。
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副教授谢澍表示,即使是熟人之间使用,也有可能在对方不知情的情况下构成侵权。 隐私权包括个人生活安宁权、个人通信秘密权等,窃听、跟踪可能构成侵害。 只有在特定情况下,获得授权的国家机关才能依法拦截。
他说,随着科技的进步,窃听、偷拍、定位等“间谍”商品的生产、销售、使用门槛降低,这些商品处于容易获得、难以监管的状态。 与一般的录音、摄影产品不同,既然是“盗”,说明是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使用的产品,必须更加严格管理,避免滥用带来严重后果。张仲凯表示,对于GPS定位器、远程录音录像设备等商品,如何判断并不能一概而论。 这类商品有合法正当的使用功能,普通市民、组织有合法的使用需要。 例如,室外活动时家长对孩子的定位,市民基于住宅安全使用远程录音录像装置等。 这导致了监管难度的增加。 在今后的立法中,在保证合法需求得到满足的前提下,国家有关部门应当对此类商品作出进一步明确的分类和相应的规定。
犯罪专业化产业化
需要全链条处罚
打击非法窃听偷拍机器迫在眉睫。
全国公安机关网安部门密切结合夏季治安打击整治“百日行动”,深入推进非法生产、销售、使用窃听偷拍专用器材的“断绝来源”行动和偷拍偷拍偷拍“扫雷”行动,依法开展非法生产、安装、网络摄像头等盗采截至今年7月,共破获案件140余起,打掉非法生产偷拍专用器材4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380余人,缴获偷拍专用器材部起10万余件。
近日,山东枣庄公安机关与广东公安机关密切合作,破获从技术研发到零部件制造,再到成品组装、销售的特大非法生产、销售窃听照片专用器材黑产业链,打掉犯罪团伙5个,捣毁非法生产、销售窝点16个,犯罪嫌疑人
办案民警介绍,随着网络应用的发展,非法生产、销售窃听、偷拍专用器材犯罪开始呈现新特点、新规律。 一是专业化、产业化趋势明显,技术门槛降低,犯罪成本也降低。 二是涉案人员多,地域分布广。 目前,由于互联网和快递业的便利,违法犯罪的产销突破了地域界限,分工体系越来越专业化,网络销售体系错综复杂。 三是多渠道逃避打击。 生产集团反侦查意识强,销售犯罪手段方式隐蔽,网上销售往往以销售安防产品为名,以“挂羊头卖狗肉”为名进行隐蔽销售,给公安机关的侦查带来一定困难。
张仲凯认为,在全国公安机关“百日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同时,此类“间谍”商品仍然屡禁不止,打击此类商品和商品销售者仍存在一定困难。
“在高压打击态势下,这种商品的销售方式更加隐蔽,通过改变关键词、从网络交易转向网络交易,公安机关很难找到违法犯罪的线索。 ”张仲凯说,此外,此类商品通常是日常生活用品改装而成,公众缺乏专业知识,缺乏安全意识,很难发现被不法分子或熟人定位或窃听,无法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案,发现时只有pup谢澍表示,在目前网络犯罪猖獗的环境下,窃听偷拍很可能不是个人行为,而是网络黑灰产犯罪中的一环。 打击窃听偷拍照片违法追查商品的生产和销售,需要整链处罚,不仅要打击窃听偷拍行为本身,还要甄别上下游的犯罪。 要严厉打击和综合整治黑灰产业链,黑灰产业链改变了窃听偷拍器材的制造、销售和安装、录制、上传、盈利。 而打击和整治不应局限于个案,必须多方机构齐心协力,实现从点到面的全链条惩治。 从案例入手,顺藤摸瓜,拉动整个黑灰产业链。
“网购平台要加大管理力度。 发现“挂羊头卖狗肉”或者明目张胆销售平台禁售窃听、盗照设备的店铺,要按照平台管理规则处罚。 ”谢澍表示,打击此类商品的难度主要在于线索的获取,相关平台一方面要及时反馈用户举报,另一方面要积极常态化核查相关商家的销售记录。
张仲凯建议,市场管理部门要切实堵塞入口环节监管漏洞,遏制偷拍充电宝等黑产发展势头。 相关部部门要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切实提高公众安全意识和预防知识,防止个人隐私被窃听、偷拍、非法跟踪,维护个人合法权益。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