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猎人”到“猴王” 两代接力守护“国宝”滇金丝猴
“风雪飞舞,天地洁白,是我守望的热土,白马雪山……”22日,中日合作纪录片《宝藏》在日本播出。 电影中,35岁的僬族护林员余忠华演唱了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林间最喜欢的歌曲《白马之恋》,开启了保护“国宝”滇金丝猴的一天。
地处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核心腹地,是我国特有珍稀濒危物种滇金丝猴的栖息地。
“我父亲是十里八乡有名的猎人。 ”余忠华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国家出台滇金丝猴保护政策后,父亲选择放弃猎枪,成为护林员。
过去,在山林间长大的父亲也很少看到猴子的身影,只能捡粪便了解群落的健康状况。 后来,余忠华和父亲一起目睹了可爱的楚金丝猴,在父亲的影响下加入护林员的队伍,至今已经18年了。
千百年来,“靠山吃山”是当地村民的生存之道。 1983年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成立时,周边7.5万贫困人口80%的经济收入来自木材和林间产品的采集。 为了更好地保护金丝猴,1999年保护区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合作探索“社区共管”,在保护的同时着力解决周边居民的生存与发展问题。
余忠华也积极参与“社区共管”的相关工作。 2016年、2017年,他从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获得扶持资金30万元,购买了80台太阳能热水器、48台柴火灶,发放给辖区内喇嘛庙村、洒家村、响古箐村的村民。
在学习识别植物的过程中,余忠华试图用宠物族的语言翻译植物的名字,在向人们宣传时,能准确地告知他们是稀有物种,有助于他们融入保护事业。 明亮的余忠华还开设了短视频账号,经常发布自己出山巡逻、金丝猴保护科普视频,被网友称为“猴王”。
目前,金丝猴的保护已从最初的原始纸质记录、人工数据分析,发展到使用红外相机等先进设备的精细化管理,开展栖息地恢复工作。 余忠华的工作内容也从保护滇金丝猴、野生动植物扩展到社区共管、科普宣传、科学监测。
随着多年的宣传、科普,许多村民也加入了保护楚金丝猴的队伍。 余忠华说,许多村庄附近是金丝猴分布的重要区域。 有的猴子不那么怕人,不到50米就能看到。 人和猴子之间形成了默契,知道人类不会伤害它们。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保护区内金丝猴种群数量从20世纪70年代仅存的400多只上升到现在的3300多只。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也已经深入当地村民心中。
“我们绕山的时候,常在两棵大树中间的平地上休息,就叫‘两棵树’。 前几天爬山的时候,不知是其中一棵树老了,还是因为什么原因倒下了,真的很伤心……”《宝藏》,余忠华说起这件事,很久没有说话了。
如今,余忠华的父亲已年近七旬,依然每天去山区巡视十几公里,工作时间从早上6点到晚上8点半。 余忠华也将成为新一代护林员的“引领者”,带领大家守护这个“雪山精灵”。
“白马雪山就像绿宝石。 这里有云南动植物王国的光辉,有金丝猴可爱的脸。 我们必须遵守它,让全世界的人欣赏它的风采。 ”余忠华说。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