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滴生活日记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美文摘抄 > 正文

美文摘抄

上海援藏教师把思政课搬到青稞地,把丰富多彩的课程送到雪域高原

admin2022-10-20美文摘抄739

  

  潘杰在给学生上“青稞地里的思政课”。受访者供图

  施刚强老师指导学生踢足球。受访者供图

  高群斌在学校画室里指导参加社团的孩子画画。受访者供图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开设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课程,讲述了在春耕秋收季节,孩子们进入田间地头,亲手播种、收获粮食,观察农机运转,感受现代农村生产方式的变革; 在教室里,班主任结合当地青稞产业的发展故事,讲述扶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历史。今年7月,师生们走进刚刚建成的小白菜博物馆,聆听农艺师尼熊讲授小白菜的历史文化知识。


  据担任该校副校长的上海援藏教师潘杰介绍,这些“青稞田思政课”由上海市教育援藏工作队和当地教师共同设计、授课,也是工作队实行“造血”式教育援藏理念的典型案例。


  上海市从2005年开始支持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的建设,从2016年开始派遣教师进行“组合式”的支援。 3年前,潘杰和其他29名教师和管理人员部主动报名,经过选拔组建了援藏工作队。 他们来自上海5区29所学校,最年轻的26岁,最年长的54岁,从来不知道,这些上海教师带着同样的信念和热情来到西藏,带来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在丰富多彩的教室里照亮了雪域高原。


  教造血


  2019年夏天,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校长张必胜刚下飞机,就被漂浮在西藏天空的蓝天白云所吸引,但同时也经历了头晕头痛等剧烈的高原反应。 在接下来的三年里,很多援藏教师都受到高寒缺氧的困扰,晚上不得不吸氧睡觉,失眠的情况也很多。 不过,张必胜认为这里的整体环境很好。 “当地的教师非常朴素诚实。 ”


  在上海,张必胜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管理和教育总监经验,有足够的潜力成为好校长。 但是,在得知受援学校的情况后,他仍然感到压力。 “在受援学校中,高考成绩在当地名列前茅,但与上海学校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如课堂教学渗透性比较明显,教育科研工作体系未建立。 我们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所有教师都带着徒弟,通过教学示范、课题研究、集中主题教研等多种方式,发展了当地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专业能力。 ”


  科学课在西藏是一门考试学科,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倾向于让学生背诵默读知识点,实验课很少上。 在教研组工作时,担任小学、初中科学教师和教育科主任的寿庆国通过示范课、听课评估课、集体教学,向当地教师教授实验课的授课方法。


  上海援藏教师教“造血”的实践也遍布日喀则各县。 为了让更多的当地教师转变教育理念,提高业务能力,他们通过名师工作室的机制,每学期去农村听课、送讲座、听课和评价。例如,寿庆国在被送到受援学校和县时上过“铁丝加工一画”的劳动技术课,对当地教师来说,这样的课很新鲜。 他发现学生对操作钳子感兴趣,但动手能力还不够,所以通过现场演示、媒体展示、学生演示等方式,让所有学生掌握操作要点,共同提高学习能力。


  寿庆国说:“其实,好科学课的理论和实验教学的道理是相通的,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例如,在实验课上,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小组成员相互牵引,教师在旁边指示。 ”经过数学届的“传帮带”,许多青年教师在教育理念、教学质量的提高、职称评审等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潘杰副校长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两地教师组成的思政名师工作室注重挖掘当地资源,使思政教育从课堂走向社会生活,将当地酥油等传统生活方式体验融入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学校中药科普体验馆,“青稞田思政课教学


  潘杰说,这样的思政课程可以走出象牙塔,亲眼看到家乡的发展和变化,亲身体会。 “走在城市里的思政课”带着孩子们来到日喀则经济开发区,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工作人员为他们讲述了当地道路、水务和重点项目建设的历史和未来规划,激发了孩子们对家乡的热爱。


  和西藏孩子打成一片


  来到日喀则市的上海实验学校后,担任中学语文教师的王德伟发现藏族孩子学习语文有困难,他想到多种途径唤起学生对语文的认识。 有一次度假,他在朋友圈里知道很多孩子喜欢看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于是在语文课上解释了李清照的两句话,自费买书放在教室里,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来学校的第二年,王德伟负责学校共青团和少先队的工作,每年暑假都带着西藏的孩子们去上海参观,让他们切身感受到祖国的繁荣富强,以及扶贫事业对自己家乡的影响。


  王德伟曾问过品学兼优的初二男生,将来想去哪里上高中。 得到了想留在西藏的回答。 第二年上海之行,王德伟特地加了一个名额给他。 活动的最后一天,当大家在外滩拍照时,这个孩子挽着王德伟的肩膀说:“我一定会在上海读高中。” 2020年,他考入上海市珠峰中学,第二年又主动返校为初三学生做宣传,鼓励大家参加考试,学习真功夫。


  体育老师施强在课上发现,藏族孩子害羞腼腆。 他为了活跃学生们,在课堂上安排了各种团体游戏和比赛,让所有孩子都能在体育活动中发挥优点,快乐地享受。开朗的性格坚强喜欢和孩子们融洽相处,“初中、高中的学生都住在学校,每天早上六七点起床早读,晚上自习9点20分结束后在寝室休息。 学习压力很大。 所以,他们很喜欢音、体、美副课,想通过户外锻炼放松自己。 ”他时刻关注着学生的动作,发现班上有孩子在体育课上交到了新朋友,性格开朗、自信。


  拓宽学术领域


  团队最高龄成员、美术老师高群斌两次参加援藏工作队,他背负着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在教学任务一线工作了4年。


  在这所美术系师资匮乏的学校,高群斌坚信“有所作为才能有所作为”,为参加社团活动的孩子付出了巨大的心血。 据他介绍,学校高中部有很多孩子来自高海拔偏远地区,家里主要从事农牧业,课外兴趣特长培养基本依靠部学校社团活动。


  两次援藏,高群斌分别指导初、高中儿童绘画。 引导孩子们将藏族传统文化与现代绘画技术相融合,结合生活经验描绘出自己的心声。 一开始空荡荡的画室里渐渐贴上了学生的作品,天花板上也贴着画。


  高群斌说:“美育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可以展示孩子的精神面貌。 藏族孩子感受自然的能力很强,自己的画在学校展出或者在绘画比赛中获奖,他们都会受到鼓励,兴奋地告诉父母。 ”


  2021年,经过高群斌的精心指导,学校首次有3名美术特长生通过自治区统考,并以高分被西藏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专业录取。


  事实上,部分的教师、学生和家长曾经不看好高群斌的尝试,认为画画耽误了文化课的学习,学校也没有报考过艺术类大学。 但是高群斌知道,来自偏远农牧区家庭的一些孩子的文化课很弱。 走美术高考的路,今后的就业道路会变宽。


  什么事都很难开始。 高群斌从这些学生的高二开始,在午休、傍晚放学后的时间里训练素描、色彩、速记三门专业课。


  高群斌记得,有个男生觉得艺考很简单。 我总是不专心,差点被“劝诱”,但每次都坚持要他留下来。 此后,高群斌多次和他谈人生和理想,把自己艰苦学习的经历告诉了他。 师生一起落泪,男生也越来越珍惜在学校学习绘画的机会,终于下定决心学好绘画。


  有一个来自边境山麓小村子的最小的学生,家里曾经是建筑公司的贫困家庭。 这孩子告诉高群斌,家乡景色很美,自己小时候放牛在边界线附近,他也从小在这个环境里感受到了国家和家是什么,萌发了学习美术的想法。 虽然刚开始学画画很积极,但是因为不擅长把书本知识和实物结合起来写生,所以渐渐地懈怠了。 为此,高群斌为他收集了更优质的美术用品和高考临摹学习教材,手把手地教他阅读教材、观赏照片、练习绘画,在高考中取得了好成绩。从2017年至今,学校初中部、高中部陆续招收新的美术老师,受高群斌的影响,他们也带着学生在校园里开始写生,这些小小的变化让高群斌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自己工作的意义。 “我有一个用了将近20年的钱包。 封面上有这样一句话:去农村,去边疆,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这也是我两次参加援藏工作的初心。 ”他说。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